我们调研的结论恰恰相反。中国老年人每1000人里有30张床位,发达国家是50-70张。但中国整体的养老机构入住率只有50%左右,北京差不多60%,上海65-70%。为什么住不满?一方面,中国养老院大部分是亏钱的,所以只能把养老院放在郊区,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下,子女把父母送到那么远的养老院,显得很不孝顺。会有愧疚感。
如果养老院开在市区,有严格消防要求,楼层数好像不能超过三层,所以成本和价格就会更高。还延伸了另一种现象,就是很多地产公司直接进军养老产业,为了更容易拿到土地资源。
中国养老,钱从哪来?为谁服务?
李程: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增至3亿人,2022年起将保持在1000万以上的老年人口增速。中国形成了数量众多的“4-2-1”或者“4-2-2”家庭形态,传统意义的“养儿防老”很难解决中国当下及未来的养老问题。 养老对钱袋子是个考验,家庭、政府、商业保险等等,现在中国养老人群,整体而言,钱从哪来?
思远:养老保险从1951年颁布为起点,体系不断成熟,覆盖人群逐渐变大。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2月我国养老保险人群参保人数达9.99亿,全国近3亿人领取过养老金。但高低线城市的老龄化程度和养老金储备的差异比较大,所以现在1.社保基金要入市,就是存量的国家投入;2.养老目标基金要加强,就是个人买养老产品。2020年8月已有148万人购买养老基金,规模是353亿元,目前收益是正向的。
还有就是护理保障。2016年出现了长护险,目前在全国15个城市推广复制——长护险被称为社保的“第六险”,从医保基金、企业、个人等来源筹集,重点解决失能人员的生活照料和服务,就说白了养老金给钱,长护险给服务。
业内人士“实战指点”:养老院该怎么挑?
李程:不同年龄段老人,需求有什么不同?作为子女如何给父母挑选合适的养老模式?我们也采访到了报告撰写者,10年养老产业经验的连续创业者、行业咨询师孙黎。
孙黎:老人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需求。
50-60岁,还年轻,很享受自己的状态,不用操心子女,有了自己的时间,文娱诉求强烈,比如老年旅游、老年大学。这个阶段,子女让老人高兴就好了。
60-68岁,有慢性病但不影响生活状态。开始关注养生,同时在电商、各大商超场景中的健康、文娱消费增多。
68-77岁,基本上是有3-5种的慢性病,这个状态下一定要看好他们,尽量多陪陪他们,防止他们陷入保健品圈套。
77岁以上的老人基本进入身体机能的衰退期,可能伴有各种术后康复,状态不是很好了,这时要考虑家庭护理。这时,我们可以去有资质的机构请护工,大概成本是四五千/月起步;也可以去选养老机构。资金充足的,可以给爸妈找个条件好的养老机构,这样的养老机构在老人中的渗透率是万分之二,也就是每5000个老人中,有一个有钱、有意愿入住,且决策周期较长,通常在半年到一年;一部分的家庭可能是将老人的房租出去,以租养老,然后父母和子女同住,有独立房间,请一个家政阿姨,既做家务活,也帮忙照顾老人,成本在七八千;还有一些不宽裕的家庭,没有多余住房,会选择一些公建民营的养老院,一线城市的成本大概4000-5000,往下会更低,住的往往是三人间、两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