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首批养老理财产品“试水”

专设风险管理机制

为保障养老理财稳健运行、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四家试点机构专门设置了风险管理机制,产品设计以安全策略为主,主要投向固定收益类资产。

具体来看,专设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平滑基金、风险准备金、减值准备等。“针对每个产品,工银理财都单独设置了平滑基金,以实现‘削峰填谷’降低净值波动的目标。”工银理财副总裁王海峰说,一定期限内,当投资收益超过业绩比较基准时,把超出部分按照一定比例提取出来,若遇到极端市场收益不理想情况,再将其回补至本产品,若产品到期时仍有剩余,则全部回补给对应产品。

王海峰表示,风险准备金按照产品固定管理费的20%计提,高于一般理财产品的计提比例,“同时,我们按照最新会计准则要求,结合预期信用损失方法计提减值准备”。

在安全性基础上,投资者普遍关注养老理财的收益性。此次试点产品均为净值型产品,非保本、浮动收益。截至目前,四家机构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下限集中在5%至5.8%,业绩比较基准上限集中在7%至8%。以“下限5%、上限7%”为例,这意味着结合市场形势、投资策略分析,产品到期收益落在这一区间的概率较大。

如何兼顾安全性和收益性?“在投资策略上,养老理财采用稳健的资产配置策略,风险评级定义为R2,即较低风险。”潘东说,要发挥银行理财多资产、多策略优势,投资于债券、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股票多头、量化中性策略类资产、资管产品等,帮助投资者穿越周期、熨平波动。

值得提醒的是,投资者在购买产品时应认真阅读销售文件。“根据养老理财产品特点,我们的销售文件中新增了部分内容,例如,专门制定了关键信息说明书、购买限额提醒、风险管理机制、人文关怀等重点条款。”王海峰说。

开正门、堵偏门

试点首发产品只是序章。试点机构纷纷表示,接下来将在监管的指导下,持续开展养老制度及策略比较研究,并结合我国居民的年龄结构、投资偏好、资本市场特点等因素,不断创新产品策略,丰富多层次养老金融产品供给。

养老理财试点为何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开正门、堵偏门”,这也是监管层的重要思路。“近年来,部分金融机构推出了一些冠以‘养老’字样的金融产品,但绝大多数不具备真正的养老功能,不符合稳健、长期等要求。”董希淼说,为此,监管部门加强整治力度,多数金融机构已下架相关“养老”理财产品。

董希淼表示,有个别非金融机构钻空子,打着“养老理财”的名义进行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严重损害中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

为此,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推动正规金融机构“良币驱逐劣币”势在必行。“要提高市场约束,打造理财行业信息平台。”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副总裁管圣义说,该中心正在牵头制定“银行理财信息披露统一标准”,同时,依托中国理财网搭建第三方信息披露平台,支持、引导试点机构通过统一平台开展信息披露,为投资者提供权威可靠的信息查询渠道,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