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长寿时代下的养老危机,养老机构该如何建立用户信任?


耄耋之年的临近,让位于江西南昌的王长松、秦莉娅(化名)夫妇动了寻找养老机构的心思,然而在考察当地养老机构期间,有关养老机构“跑路”的消息多次映入眼帘。



频繁的负面报道,让王长松夫妇在养老机构的选择上犯了难,再加上未遇到合心意的高品质养老机构,老两口入住养老机构的计划,也始终未能真正提上日程。



实际上,像王长松、秦莉娅夫妇这样由于行业负面的影响而迟迟未下决断的情况,并非个例。衰老,是几乎所有人都会经历的机体适应环境能力降低的过程,也正因如此,谁都希望能够在晚年时期拥有安逸、舒适的养老生活,尤其是在银发经济兴起的当下,专业养老服务变得更为触手可及。



受社会老龄化趋势影响,近年来养老市场规模持续增大,然而在其背后,越来越多的不专业、不规范企业创办养老机构,也使得养老机构“跑路”、欺老等乱象频发,行业也多次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



1.9亿,这是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相应的,是我国万亿规模的养老市场。在庞大的市场之下,该如何推动行业的正向发展?



逐步崛起的银发经济,

其痛点何在?



从社会价值角度来看,养老机构是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银发浪潮”的冲击之下,养老机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且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本月9号举办的有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的新闻发布会(以下简称“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负责人郝福庆也指出要培育服务品牌,打造一批创新力强、品质优良、标准规范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为老服务优质品牌”,引导老龄产业集群发展。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2019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达6.91万亿元,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万亿,且受社会经济水平增长和养老观念转变的影响,入住养老机构成为越来越多的老人会选择的养老方式。



正是由于服务被需要、市场空间的扩容,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养老行业,并逐渐成为公办养老机构的有力补充。



然而市场发展火热的背后,行业也遭受着人们的质疑。例如近些年曝光的长沙、南昌等地发生的养老机构“跑路”事件,让老人数十万的养老金付之一炬,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相关规定和监管尚未能完全适应目前行业的发展形势,相应的准入门槛并不算高,大量不专业机构涌入行业,服务质量也难以保障。



另一方面,养老机构固定资产投资较大,回报周期较长,对于机构的资金链和运营能力具有较大的考验,部分机构为了缓解经营压力,依靠集资或销售各类优惠卡的名义收取老人存款,埋下了“跑路”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