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作出系统部署,其中专门提到“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97亿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7亿人。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各地民政局的调查数据显示,九成以上的老年人更愿意居家养老。
问题随之而来,对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来说,做饭是首当其冲的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明确提出,“挖掘和满足婴幼儿、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等人群多样化需求,提供高适配用餐服务,引导科学绿色健康餐饮消费。”
养老助餐政策如何“落地”?对此,记者实地走访了北京市多家老年食堂,深入了解老年人还需要哪些助餐服务以及目前老年食堂的运营情况。
图为老人在老年食堂窗口前排队打包午餐。唐 瑞 摄
家门口的“舒心饭”基本满足用餐需求
8月20日上午十点半,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怡海花园社区内的第一家老年食堂,此时已陆续有居民开始用餐。一位带着外孙的老人告诉记者,他在这里用餐已有四五年之久,不想做饭时就会在这里吃。“我年纪大了做饭不方便,这里的餐食营养搭配比较合理,整体用餐环境也好,还能看到餐具的消毒处理过程。”老人说。
记者在供餐区看到,这家食堂中午供应六道菜品,包括清炒白菜、番茄炒蛋、西兰花炒肉、土豆焖排骨等,荤素齐全。“土豆、茄子等是各老年食堂菜单里的常客,这些食材做出的家常菜不容易踩雷,怎么做都不会太难吃,而且也好把控软硬程度,不会出现太硬而不适合老年人食用的情况,也不至于烧得太软而让卖相太难看。”食堂工作人员说。
被问及觉得食堂提供的菜品价格是否合适时,老人爽朗一笑:“我打这一盘子菜花了22元,很实惠。”据了解,这个价格是北京市大多数老年食堂的定价,至于味道,则见仁见智。这位老人告诉记者:“我老伴嫌这里的饭菜不好吃,就不来了。”记者在随机采访中发现,就普遍情况而言,大部分前来就餐的居民对菜品和价格都比较满意:“饭菜都是平时经常吃的种类”“味道还可以,毕竟不能跟外面的饭店比”“在价格和口味上平衡得比较好”。
此外,记者留意到,部分社区食堂还考虑到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用餐问题,提供外送服务。如北京市西城区小马厂西社区的养老服务驿站一直提供送餐服务,只是会加收配送费,但价格仍然低于市场价。
年轻人与“银发族”成为“饭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