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任经理推荐的这个养老理财产品投资期限是3年,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5%至5.5%,除了期限长点、收益率高点以外,与其他理财产品没有什么明显区别,都是到期还本付息,‘养老’体现在哪儿呢?”北京市民李富仁大爷对记者说。
记者发现,目前,银行的一些养老理财产品虽然在产品名称上体现了“养老”这一主题,但实际上并没有设置养老保障的金融功能;一些养老金融产品覆盖面窄、保障程度不足,让消费者觉得解决不了大问题。
是“真养老”还是“概念秀”
记者通过对比普通的银行理财产品发现,银行养老型理财产品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产品投资期限整体偏长,以2019年发行的152只养老理财产品为例,其平均投资期限超过1年,达428天,而普通理财产品的平均投资期限约为185天;二是收益率相对较高,一般可以达到年化收益率4%至6%。
某股份制银行推出的首款公募养老理财产品在设计上还引入了流动性安排,即“产品成立满两年后,每年将向投资者返还25%的份额”,用于满足投资者支付生活费用、医养费用、旅游费用等日常开销的需求,从而实现长期投资目标下的短期流动性安排。
华泰证券固定收益团队表示,在市场现有的银行养老理财产品中,投资期限在1年以下和3年以下的产品数量占比分别为87.2%和94.0%,资产投向集中于高流动性、短期固定收益类资产,与现有普通理财产品的区分度不大,导致养老理财产品特色不鲜明、缺乏吸引力。此外,分析人士称,当前银行养老理财产品还存在同质化严重、销售人员认知不足等问题。
产品设计应完善养老功能
金融如何支持和服务养老事业?对于老百姓而言,最为直观的还是各种养老金融产品。总体来看,养老金融市场需求大,但优质供给依然不足,市场潜力仍未得到充分释放。
“养老金融的服务对象是老年人群体,金融产品和服务只有满足这部分群体的需求,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养老金融在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上的统一。”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人养老准备报告》建议,金融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养老金融产品功能和特点的研究,积极开展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创新,在以保障为主的产品功能设计上,充分注意到居民在养老阶段最主要的需求是健康保障,在设计相关金融产品时,可多与居民的健康保障需求相结合。
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表示,监管层将稳步推进创新试点,选择少数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先行开展养老金融试点。支持相关机构发展体现长期性、安全性和领取约束性,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养老金融产品,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力争通过示范引领,为养老金融全面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