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老帮老”背后:养老用工的现实与困境

护理人员陪伴老人散步和进行康复训练。资料图/IC

护理人员陪伴老人散步和进行康复训练。资料图/IC

“尿了,尿了,尿了!”

才跟记者聊了几句,电话那头便传来李红秀(化名)焦急的声音。而对话也在她“带着人来就行”的话音中匆匆中断。

在养老院工作多年,李红秀早已成为多面手,照看老人之外还要负责招聘,养老院“招兵买马”都要先跟她对接。

“年龄多大,是否残疾,能否接受老人大小便和呕吐物”,是李红秀问得最多的问题。她的招工标准中,以前是否做过护理并不重要,总归都要培训。而现实是,有的人坚持不到培训结束,自己就走了。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0岁以上失能老人已超4200万,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6.6%左右。按照这一比例,我国每6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生活无法自理。

这些数字放大的是用工缺口。尽管多年来门槛不断降低,但养老行业服务人群仍有硬伤:年龄高、收入低、劳动强度大、流动率高……

钟点工上门“打消孤独感”

第一层消毒,第二层杀菌,第三层止痒,第四层是一种油状药物,第五层才是药膏……李巧慧每天都要这样帮所照顾的老人涂上5层治疗湿疹的药,后背、臀部、脖子均不能落下。

41岁的李巧慧在天鹅到家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为福建两户人家做钟点工,其中一位老者年龄86岁。李巧慧来之前,老人独居,平时只能去社区打牌,打消日常孤独。至于一天伙食,一般从菜市场买两三块钱的面条。

由于身体不太好,老人一次独自出门晕倒了。李巧慧由此开启日常照料,根据约定,她每天上午8点上班,打扫卫生,煮饭,陪老人聊天。

“因为老人糖尿病加重,我现在还要测血糖,帮他补药。” 测血糖需要空腹,为了不让老人饿肚子,她7点多赶去家中,工作内容增加,家里经济条件也比较拮据,李巧慧表示不需要涨工资,仍旧维持一个月2200元。

护老工作还要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李巧慧清楚记得,刚上门时,老人经常发出“人生没有意义”之类的感叹。入户后,她上网检索菜谱,做起营养餐,眼见老人身体调理到好转。“因为皮肤病和糖尿病,脚上会有很厚的茧,指甲也已经嵌进肉里。”细心的李巧慧让老人女儿买了细长的指甲剪,不戴手套,一点一点地帮老人剪脚指甲。

工作之余,李巧慧常到公司和姐妹聊天,发现周边做养老服务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选择照顾小孩或者负责一家人起居。

“照顾老人最主要就是细心,还有一个就是要有爱心,包容。”李巧慧说。

这样的画面,护理员谢芳(化名)不仅熟悉,甚至习以为常。

北京的冬天冷空气时不时袭来,朝阳区一家养老驿站二楼内,谢芳正努力让气氛升温:带着老人唱歌,拍手做操,“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