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在南京,“养老”变“享老”!

“现在方便多了,通过手机子女就能看到我这边的情况。在家里面如果长时间看不到我,这个地方就会报警。”周汉文说。

早在2016年11月,我市以入选首批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将特殊困难老年人适老化改造作为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按照计划,2021年需要完成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000户。

入选“市级适老化改造试点示范项目”的天顺苑小区,改造实行“量体裁衣”,电梯、无障碍通道、门禁人脸识别系统……更多考虑了老人们的需求。

今年,我市将分散供养特困人群、城乡低保对象、低收入家庭等经济困难人群中的高龄、失能、重度残疾老年人家庭作为居家适老化改造重点对象。各区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将改造对象范围扩大至政府养老扶助对象中高龄、空巢独居、失能、半失能、重度残疾老年人家庭和80周岁以上空巢独居、失能、半失能、重度残疾老年人家庭。

在家庭适老化改造中,我市遵循“一户一策”的原则,实现精准匹配、个性服务,最大程度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和安全需求,除了硬件的改造之外,更加注重的是线下的服务和后台的信息,能够做到对老人风险的干预和及时处置。

截至目前,我市共完成42834户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其中2016年和2017年完成3.45万户,2020年完成5112户,2021年已完成改造3222户。

“适老化改造能够更好满足老人居家生活照料、起居行走、康复护理等生活需求。”在此前进行的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专题调度会上,市主要领导充分肯定了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

社会力量多方参与

让老年人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家住江宁区东山街道东山社区的81岁独居老人王正祥随着年龄的增长,没有太多精力做饭,一日三餐都凑合着吃。最近,家门口有了青露文靖路助餐点,老人成了这里的常客。

“在这里买包子干净又实惠,解决了我的吃饭难题。还有其他小吃,丰富多样,选择性多。”王正祥坦言。

民以食为天。老年人舌尖上的获得感,这几年一直是我市民政的工作重点,其中江宁区探索依托“小江家护”品牌优势和养老大数据体系,联合社会化连锁餐饮企业开展养老助餐服务,取得了较好效果。该区与和善园、青露、包子哥、金元宝、黄家馄饨、苏客等连锁企业开展合作,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人脸识别软件,在每一个助餐点安装专用设备,让老年人享受福利更便捷,通过“刷脸”实现“即买即减”。

社区老人在日间照料中心用午餐。

社会化力量介入养老,还体现在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上。像秦淮区红花街道养老项目通过招投,江苏悦华养老产业集团获得该项目运营权。随后该集团投资1000万元,经过9个月的建设,将该项目打造成为集5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A级养老机构、拥有50张护理型床位的护理院、老年大学、智慧住区平台、产业培训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嵌入式医养综合体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