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智能化的实时记录,则依赖于安装在蔡奶奶家各个角落的智能设备。书桌上的一台全程健康信息采集仪,可以自行测压等功能,所有的体征监测数据都会记录在案,如果一旦出现异常,养老管家便会及时跟进;客厅的电视柜上,一个巴掌大的感应器,只要有人从前经过,后台数据库就会产生数据记录;卧室里,智能床垫还能检测到老人睡眠以及心跳等情况,等等。所有智能设备中,蔡奶奶用的最多的功能,还属“一键呼叫”服务:按‘1’是打给医生;按‘2’是打给女儿;按‘3’是听养老管家的温馨提醒,如天气预报、实时新闻和注意事项等。
得益于政府在智能化养老方面的投入,蔡奶奶所享的这些养老服务统统都是免费的。传统的“人盯人”难免有疏漏的情况,独居老人、高龄老人出门不便,如何让智能装备来替老人“说话”,既是数字时代新的发展趋势,也能更精准地在供需双方间搭建沟通桥梁。
以普陀区为例,“十三五”期间,普陀老年人口净增6.4万人,老龄化率达到了41.05%,为此,普陀区建成了29个社区综合体,为老年群体构建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
“数字化转型+养老”怎么做?因地、因时制宜。普陀区率先发布了首批智慧养老应用场景需求清单,落地了一批聚焦养老服务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如借助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家庭病床+居家护理”数字化应用场景,为老人送去了数字生活的新福音等等。
在与普陀毗邻的长宁区,老人们只要输入自己的身份证号,就能找到离家最近的助餐点,查到心仪的养老院有没有空床位……这是长宁区着力打造的“长宁区智慧养老信息平台”,也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无论是区域养老机构,还是社区服务设施,在平台上都能找到。同时,区属平台与市级平台紧密对接,实现相关数据库间互联互通,有效促进养老服务供需有效对接、管理精准高效,为建设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响应、全方位服务、全过程监管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在上海,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基层政府正在以一种老年人的视角来审视与设计,让“智能化”匹配上“适老化”。细节,从来都体现城市的温度。对于细节的讲究,体现的正是“人民至上”的核心,智能化的升级与转型,老年人收获的会是更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