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出乎意料的是,光环加身的玉海园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仅试水了3个月就被迫停止营业。
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敬老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伟透露:“去年北京多次疫情,是项目难以持续运营的导火索之一。但更重要的是,项目还面临资金、人才、资源等多重压力,以及商业性和公益性的平衡考验。”李伟指出,在“一老一小养老驿站”的主体上,社区组织与商业机构有很大不同,前者的组织构成决定了其更偏重社会公益,尽量免费或者以较少代价,让民众获得最大程度的利好。而后者则更多看重项目的商业和盈利属性。
近百位老人才能养活一家驿站
养老驿站自我“造血功能”不足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丰台街道的前泥洼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以下简称“前泥洼驿站”)是北京市2021年第一批获公示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如果在平常的工作日来到这家驿站,往往会看到三五个老年人在一间多功能室内进行理发及按摩的景象。
但前泥洼驿站也有在小微空间内办不了的事,那就是养老助餐。对于“驿站是否已稳定开展供餐”的问题,多位居住在周边的老年人均表示,目前没能在这个家门口的驿站内吃上热乎饭。
同位于丰台区的丰西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以下简称“丰西驿站”),给出的养老助餐解决方案是“靠集团提供配餐”。
尽管没有前泥洼驿站那样担忧餐食来源的困扰,但丰西驿站的工作人员李欣(化名)表示,区域内老年餐配送需求的增加,对自己所在驿站的人力调配及成本把控也形成了不小的挑战。
此外,一位驿站从业者表示,老年餐虽然需求旺盛,但除了为驿站引来流量,直接带来盈利的不多,许多时候“卖一份餐还要赔上几元钱”。据了解,一份老年餐均价20元,利润空间非常有限。由于没有利润,配餐公司不愿意给驿站送餐,有的甚至开出订餐100份起送的条件。
让一家养老驿站“活”下来,需要多少钱?一家驿站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把水电、供暖、人力成本、活动费都算上,一年至少需要20万元。其中,驿站工作人员的工资就占了总成本的近70%。理想状态下日客流量要达到七八十人,才能“养活”一家驿站。
这样一笔账,还是在“政府无偿提供设施”的扶持基础上算出来的。根据北京市社会福利服务管理平台数据显示,今年1月到8月,全市有241家养老驿站服务流量显示为零,另有157家驿站的服务流量低于100人次。
“现在不少驿站仍然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一位从事养老工作超过10年的业内人士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
北京市国资公司旗下北京诚和敬驿站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部负责人纪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诚和敬旗下养老驿站的服务商都是经过严格审核和备案的,运营比较规范,但之前确实是亏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