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王辉建议,要发挥商业保险公司专业化、市场化的优势,利用具有代表性的商保公司经办经验、信息技术之长,为政府所用。同时,要提早布局安排,摸清全市相关底数,如老龄人口结构、分布,医疗护理机构、养老机构等。采用积极稳妥的方式推进,选取成熟群体逐步推进,如职工群体、中老年人群体等。
在具体的老年人长期照护管理上,王辉也提出了一些创新探索建议。他认为可以应用创新技术手段,依托移动智能系统,强化护理服务过程管控;引入健康管理模式丰富护理工作;在开发健康和慢病管理服务平台上,可以为参保人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健康和慢病管理服务;依托物联网、移动互联技术手段,升级健康管理系统,为参保人及护理服务机构提供就医指导、疾病预防、健康促进、政策咨询、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服务;而在开展心理疏导服务方面,可以对失能人员、失能人员家属、医护人员、护理人员和护理保险经办服务人员定期进行心理测评和心理疏导。
首提发展时间银行等互助养老模式
“时间银行”,是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有需要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兑换相应服务或者老年餐、老年用品。
事实上,“时间储蓄”概念已经被纳入相关条例。2021年3月1日,《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其中明确提出社区志愿者利用参加志愿服务的工时可以换取一定的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组织可以通过服务积分、时间储蓄等方式激励志愿者。
自2017年起,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开始进行“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试点工作。“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项目由北京市老年志愿者协会负责运行,北京市老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马乃篪介绍,目前“时间银行”平台已经搭建完毕,将所有资源综合为三个库,分别是志愿者和专家库、服务岗位库、链接资源库,形成志愿服务闭环。
马乃篪表示,人才库需要大量从事为老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加入;岗位库将志愿服务落实到岗位上;而“时间银行”能够可持续运转,则需要社会资源的支撑。“从长远看,只有建立一个稳固的资源库,才能将时间储蓄和积分兑换的理念转化为现实。”
北京市人大代表、丰台区颐养康复养老照护中心院长施颖秀今年带来的,正是有关完善时间储蓄银行机制的相关建议。她认为,随着北京市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时间银行”“低龄帮高龄”等互助养老模式可以有效缓解养老服务压力,对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从实际情况看,相关制度设计仍面临服务质量、标准等方面的问题,需在实践探索中进一步明确。施颖秀表示,目前“时间银行”运营模式不统一,一部分由社区自发建立,一部分则依托于第三方组织建立,还不能达到跨地域通存通兑。同时,提供服务的志愿者服务能力参差不齐,服务保障和培训机制不太健全。在低龄帮高龄服务中,服务保障和保险机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