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关于养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这些新举措
因此她提出,建议在全市范围建立统一志愿服务时间储蓄银行的运营机制。可由街道牵头,引入第三方购买服务的方式,统一时间储蓄的标准,不断健全志愿服务体系。
同时,可通过邀请医院医护人员、专业社工、相关专业技能人员等方式,定期为志愿者培训,提升“时间银行”的整体服务水平。加强对志愿者服务保险机制的保障,由保险公司设计出台志愿服务保险,尤其针对低龄帮高龄服务中的风险问题,政府拿出专项资金为志愿者上保险。
激励机制方面,建议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推进信息共享,打通志愿服务激励体系与社会征信体系等其他领域激励体系之间的联系,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组织和个人依法给予信用激励,可获得教育、就业、创业和社保等方面的优待,在其本人需要志愿服务时予以优先安排。
提出建立街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运行机制
近年来,各区民政局已经在逐步推进搭建“区域养老联合体”。具体来说就是以行政辖区为单位,将养老照料中心、养老服务驿站、医疗服务机构、各类商户、公共服务商等碎片化的养老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立足社区、辐射居家的养老服务合力。
今年“街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运行机制”这一关键词,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这种方式可以在区域内有效输出养老服务,既能解决街道社区在养老服务管理职能的短板,又能保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非常值得推广。”人大代表施颖秀对这一制度十分推崇。
迄今,全市已经建成养老机构567家、社区日间养老照料中心263家、社区养老驿站1087家,“从一个侧面表明全市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正在重心下沉到社区和基层。”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
在运营养老照护中心的过程中,施颖秀注意到,受到场地、人员编制、专业服务缺乏等诸多因素影响,街道社区层面养老服务管理水平有限,精细化程度不高,不能深入对接老年人的养老多元化服务需求,缺乏整合资源和有效统筹的能力。
同时,陆杰华在研究中也发现,当前社区的养老服务主体中,企业的力量基本呈缺位状态。少数承接社区项目的专业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亦只局限于一些助餐、理发、上门聊天等基础工作,缺乏对老年人需求的细致评估与有效回应。同时,社区养老服务还存在专业人员供给不足,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难以得到保障的问题。
对此,施颖秀建议,借助三社联动社会治理手段,街道社区提供平台,专业社工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的方式,整合街道范畴内的各类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化服务积极性,搭建养老服务的供需对接桥梁。陆杰华同时提出,要重视社会工作的专业能力,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进行志愿者培训工作,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