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疫情冲击的阶段性减免政策使得全国各地社保可持续能力下降。2020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出现盈余大幅减少,偿付压力增大的态势,需要加快推动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并寻找更多的可替代收入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近日发布《中国各地区财政发展指数报告2021》(下称“报告”)。该报告社保基金可持续指数部分提出,受疫情复工复产税费减免政策影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大幅缩减。
报告建议加快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形成多资金渠道的养老保障体系,避免过度依赖政府的基本养老体系,以舒缓政府在老龄化高峰到来时的养老金发放压力。此外,还应适度加大国有资本划转力度。
报告将养老保险基金盈余率、养老保险基金人均结余作为衡量社保基金可持续指数的两个正向指标。盈余率是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当年收入减去当年支出后与当年收入的比值;人均结余是由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除以参保人数而来。
报告显示,2020年当年养老保险基金盈余率断崖式下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人均累计结余也一改往年增长态势,跌至五年前水平。
在2020年免征减征政策出台之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下称“社保基金”)就面临着日益增大的收支压力。2018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当年结余0.6万亿元,其中包含财政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补助0.53万亿元。2020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产生0.7万亿元收支缺口,基金收入中包含财政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补助0.63万亿元。因此扣除财政补助,养老保险缴费收入与基金支出从全国加总数上缺口将达到1.33万亿元。
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盈余率看,2020年仅有六个省份为正值,即当年养老保险收入大于支出。其中,北京、西藏和广东养老保险抚养比低(该报告抚养比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中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数之比较),基金盈余率显著为正,分别为9.6%、10.5%和14.1%。受老龄化问题困扰,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养老保险基金盈余雪上加霜。其中,辽宁养老保险盈余率为-42.9%。
人均累计结余是可以反映当前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的指标,也反映了近一段时间以来养老保险基金多年累计运行情况。报告显示,基金结余额地区间差异明显,东北三省和青海、河北、河南、山东、天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人均累计结余不超过5000元/人,其中,黑龙江人均累计结余为负数。广东、北京和西藏人均累计结余超过2.5万元/人。
报告认为,近年来社保收支压力、养老保险抚养比等都不断攀升。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社保收支压力必定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