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多支柱改革失败:老龄化率较高、投资观念保守、资本市场发展不足。2001年德国政府推动多支柱养老体系改革,鼓励措施包括直接现金补贴、生育补贴和税收递延优惠。但改革后,德国社会依然明显依赖第一支柱养老体系。原因在于,德国是因老龄化快速上升而被迫推动改革,高老龄化率导致社会整体投资观念保守,养老产品回报率较低,进一步降低了居民参加的积极性。
美国则受益于低老龄化率、资本市场发展红利,成功转型多支柱养老金体系。1974年美国在低老龄化社会,开启多支柱养老体系改革。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改革,到2020年,美国64%的家庭都参与了第二或第三养老金计划,成功降低了公共养老体系的负担。美国养老金与科技发展、资本市场发展形成共振,三者互为支撑,相互受益,美国家庭也通过养老金计划分享了资本市场的红利。中国式第三支柱建立,税优、补贴、模式亟待突围。从试点经验来看,由于我国直接税率较低,个税缴纳人数少,仅靠税收递延吸引力不足,税优、补贴等亟待进一步突围。参考美德经验,我们建议,改革中要充分发挥各类养老产品的吸引力,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其次,个人养老账号绑定财富、税收等信息,可以成为生育补贴等转移支付的有效载体。第三,尽早打通“三支柱”养老账号,激活沉淀的养老资产。
多支柱养老体系改革有望与资本市场改革形成合力。
美国养老金与资本市场互为支柱,共同成长。从2000年至2020年,美国共同基金中来自于DC计划(第二支柱)和IRA计划(第三支柱)的资金比例,从37%上升至47%,养老资金与共同基金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美国养老金也投资于私募股权市场,养老金投资不仅成为了居民分享当期社会产出的工具,也提高了全社会的潜在产出水平。
第三支柱个人账户将为资本市场带来“长钱”。截至2019年,中国居民持有存款及通货约为118.45万亿元,假设30%家庭资产用于养老,有一半留存于第三支柱个人账户中,并配置30%的资金在股权市场,则可为股市带来5.33万亿元新增长线资金。参考社保基金收益率,每年可为居民实现养老金增值5300亿元。
养老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据工信部对外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20万亿元。而根据2019年底工信部等有关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老年用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25年我国老年用品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
数据显示,A股市场中布局养老产业的个股共54只。业绩表现来看,7只养老概念股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增幅在翻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