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伟明坦言,尽管目前企业的营业额一直在增长,但利润却很低。“原材料上涨了,但我们的售价还是没提。目前,养老产业最大的困扰就是盈利难甚至亏本。做这类产品的企业,大部分生意都针对B端客户,在个人消费端始终打不开。我个人觉得,主要还是宣传不到位,老人愿意花几千元买保健品,却不舍得买一根好一点的拐杖或一对防滑拖鞋,它也就比普通的拖鞋贵10元,显然在老人的消费能力内,但目前,老人就是没有这样的消费意识和习惯。”
广东省老龄产业协会会长洪颖岚告诉记者,造成适老化产品盈利较低的原因,除了消费习惯还未打开,还和产品雷同度较高,低附加值、竞争力不强有一定关系。“我们协会在册的老龄产品制造企业共有100多家,产品包括康复护理床垫、辅具、助听器、纸尿片等,企业的数量一直在增长,但和10年前相比,行业的增长速度呈现趋缓的状态,主要原因是利润低,大家都处在观望和布局的状态,等待行业的真正爆发。”
“目前看,广州的适老化企业主要生产智能设备多一点,珠三角的其他城市则主要生产适老家具、辅具等设备多一些。”洪颖岚告诉记者。
而事实上,随着C端客户群体的进一步增加,老年产品的个人消费已有较大规模的增长,只是产品的附加值低,盈利空间比较有限。某国内大型网购平台的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银发族购买的适老化产品销量同比增长了近1倍,其中安全扶手、颈椎枕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1.5倍,电子锁,智能晾衣架、智能马桶、恒温花洒、成交额同比超过50%。
在广州近期举行的多个老年展会上,记者发现了很多看起来和老年产品并不相关的参展企业身影。一家专门做环保油漆的国际知名企业参展,专门推销他们针对养老机构的一款环保油漆;多家大型卫浴品牌也在推销他们的适老化卫浴产品;甚至连银行也有展位推销“养老理财产品”……
洪颖岚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百度、腾讯都纷纷在做一些适老化业务的布局和延伸,“我们前段时间还和百度联合搞了一个老年智能科技知识大赛,像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主要还是看好养老产业的未来,向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
洪颖岚说,协会最近吸收的新会员单位,还出现了银行等金融机构,“有银行想来发展老年理财,向老年领域进行延伸。但现在这款业务还不是很成熟。总体来看,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当下,‘触老’在各行各业都成了标配,大家都在往老龄化的领域去延伸业务。”
但在市场调查中,记者发现,这些企业虽然“触老”,但目前,老年产品在企业的营收占比中仍比较小。在老年产品展会现场,一家专门做汽车制动器的企业负责人王经理告诉记者,公司1920年始创于日本,目前已经被中资全资收购。公司2016年开始进入养老产业,主要参与政府的适老化改造项目和向养老机构出售设备,目前累计参与服务适老化改造近2万户,服务社区、机构、公寓类项目200个。公司的产品有电动护理床、全自动淋浴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