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家养老驿站“活”下来,需要多少钱?一家驿站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把水电、供暖、人力成本、活动费都算上,一年至少需要20万元。其中,驿站工作人员的工资就占了总成本的近70%。理想状态下日客流量要达到七八十人,才能“养活”一家驿站
法治周末记者 戴蕾蕾
北京颐佳养老创始人之一的翟宁在2021年切换了赛道,离开了养老服务行业。
她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并未透露转行的原因。
此前,她曾表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商只有整合下游服务商资源才能降低成本、保障质量,但目前下游产业还未发展成熟,无法形成产业链。
想象中的蓝海,为何却在实践中成了困局?
北京80%养老驿站亏损
全国首家“社区一老一小试点工程”3个月停止营业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7修订版)》预计,中国将在2034年前后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2050年达26.3%,2060年后逐渐稳定在30%左右的水平。
而北京也不例外。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北京全市常住老年人口340.5万,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5.7%。截至2020年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378万人,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将有近四分之一市民是老年人。
为了应对老龄化,6年前,北京市制定实施了全国范围内首部关于居家养老的地方性法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致力形成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运营、聚焦居家”为特色的养老模式,其中养老服务驿站是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距离老年人最近的养老服务机构。
“目前,北京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已经成型,全市建成超过100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覆盖相当大的范围。但现在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建设规模、功能发挥、效益情况等还不完善。有关专家分析有80%以上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甚至有的关门了。”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说。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田村路的玉海园,是北京市西部最大的综合型社区之一,全国首家“社区一老一小试点工程”落户于此。公开数据显示,小区内常住居民5000余户,常住人口约2万人。其中65周岁以上老人就有2000余人,80周岁以上老人200余人;0岁至3岁学龄前儿童200余人。
自2018年4月,玉海园就开始筹备工作,并由国家发改委、民政部、老龄委和卫健委四大部委共同督导。
直到2020年1月,历时两年,玉海园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终于完工。落成仪式上,北京市委、市政府,海淀区委、区政府,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一老一小项目组,国家卫健委等相关部门均出席仪式,并对项目寄予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