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四川、山东等地相继印发了省级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国家发改委在2021年末也对外公布将印发国家级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将养老服务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增加养老服务设施总量,应对人口年老龄化。
日前,由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发展指数课题组完成的《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老年人对养老开销预估存在明显的城市和收入水平差异,高收入人群比普通收入人群平均花费预期高45%。
不同学历养老需求相差一倍
正处在人生财富峰值的“60后”一代,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养老规划,并对养老需求有着清醒的认识。
《报告》显示,随着受访者学历的提高,选择养老方式的预期月花费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博士学历预期养老花费15453元/月,为最高,初中及以下7155元/月,为最低,两者相差近一倍。
《报告》发现,被调研者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课题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政府针对大众养老增加了普惠性服务,而普惠性是针对大众人口的,那么大众人口里其实也还是有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之分,所以我们提出城市养老服务规划当中的不同定价模型,来解决大众人口普惠性产品的定价机制。”
该调研显示,老年人对养老开销预估存在明显的城市和收入水平差异,高收入人群比普通收入人群平均花费预期高45%。
其中,“60后”人群的父母多已年迈需要被照护,因为他们与父母有过实际接触,所以“60后”对养老所需费用的感知较为准确,再加上这个阶段的“60后”已经处于财富积累的峰值,不像“70后”和“80后”仍要承担房贷、教育子女等经济压力,对各种养老方式预算最高,其中机构养老(不含旅居和海外养老)花费10584元/月,旅居养老花费14705元/月。
每一类人群都将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
前述人士表示,“我们党和政府非常关注养老服务,所以像敬老院这样的体制我们已经运行了70多年,相对成熟,但它属于兜底服务。近年尤其今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发文,又提出了普惠性服务,还为个性化高端服务留出了空间,这样一来,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三类产品俱全,标志着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将走向一个完整系统的发展新阶段。”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养老服务设施总量缺口和结构矛盾突出。政府层面在普惠性养老服务方面,也将有所作为。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发改委编制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社会公共服务规划》,将出台包括开辟老年人绿色通道、推动线上服务适老化改造等一系列举措,以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数字鸿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