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是决策者”
“从消费结构上看,我们现在衣食住行等基础消费搞定了,基本上没太大问题,现在的问题主要是解决高层消费。”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专家党俊武向记者表示。
面对不同的养老需求,消费者的支出呈现出很多倾向,比如很多中老年人还需要为子女支出。
党俊武认为,“实际上我们现在是准老龄经济,不是真正的老龄经济,中老年人很多钱是花给子女了。典型意义的老龄经济是中老年人要为自己花钱,这才是老龄经济。”
“甚至更为具体的是,中老年人消费里面的关键主要是中老年妇女的消费,因为‘大妈是决策者’,所以老年人经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妇女经济。”党俊武表示。
《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末我国共有养老机构3.8万个,养老服务床位823.8万张。
北京市民政局定期公布的北京民政统计公报,分季度、年度对北京市的养老机构的情况进行统计,统计的指标为机构数量、总床位数、类型、收养人数等。截止到2020年3月,北京市各类养老机构有560家,社区养老照料机构和设施898家,总共1458家。
由于缺乏对养老服务机构性质、床位功能、医护机构托管养老社区实现医养结合的统计数据,因此各个机构无法根据国家统计数据分析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发展状况、三大类服务的供给情况,特别是刚需服务的供给情况。
普惠服务获支持
“老龄经济、老龄产业的困境,主要原因就是供需双方的观念都有问题,需方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党俊武表示。
子女问题也影响着老年人的消费。“更重要的是,我们做产业的人,包括做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的,必须扩展视野,在这里面要看到更多的东西,幼儿园能不能消费看父母,将来老年人能不能消费看子女。”党俊武表示。
随着各省“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的公布,一些普惠性的养老服务将成为“硬指标”。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由国家发改委联合各有关部门印发并向社会公开。
在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这是“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国促进公共服务发展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
《规划》首次将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服务纳入规划范围,将全面统筹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九个领域。
同时,《规划》提出要坚持财力可负担、服务可持续的底线要求,既强调政府必须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突出群众急需、政府重点支持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事项,又明确了政府责任边界,避免落入“福利陷阱”,促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