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人面临着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问题,养老财富的积累成为养老生活的必要准备。
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三支柱”体系发展并不均匀,呈现出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一枝独大”的特点,发展和完善“三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变得十分迫切。
《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1)》显示,在养老金融参与情况及未来意愿方面,多数调查对象通过金融市场上的多元化渠道进行养老财富储备,有50.81%的调查对象偏好银行存款的方式,其次是商业养老保险(27.98%)、银行理财(26.27%)、房产(21.69%)、基金(15.59%),也有部分调查对象通过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股票、信托、国债等方式进行养老财富储备。
但是仍有15.92%的调查对象尚未进行任何养老财富储备,此群体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9岁及以下和60岁及以上,其养老保障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
根据第四次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老年人劳动参与率较低,且收入水平也相对有限。调查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人目前还在从事有收入工作的比例为10.2%。即使对70岁以下的低龄老年人来说,劳动参与率也较低,60~64岁只有18.6%,65~69岁为11.7%。
《2021年居民养老规划与风险管理白皮书》指出,现有老年人收入水平较低、差距明显且来源渠道单一,健康等刚性需求导致支出压力随年龄增长,再加上旅游等精神文化需求兴起,老年人的财务状况并不乐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就业期间很多人没做好充分的退休准备。在老年人经济状况自我评价中,认为非常宽裕的只有1.3%,比较宽裕的为14.9%,基本够用为58.5%,比较困难为21.2%,非常困难为4.2%。
此外,年轻人的储蓄情况也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富达全球财务健康调查2020》显示,59%的受访者声称,全球市场波动增加了他们对财务状况的担忧。而49%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财务状况由于疫情的关系,受到了负面影响。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每月的开支几乎占据了他们的所有收入,因此缺乏储蓄能力。尤其是年轻一代受访者(57%)和女性受访者(54%)都表示每月开销占收入比例较高,成为他们进行长期投资和储蓄的障碍。
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曾公开表示:“目前居民手中并不是没有钱,主要是缺乏养老用途和养老功能的长钱,需要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改革,将个人储蓄和个人投资的一部分资金转化为商业养老资金。”
1994年10月,世界银行发表《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报告,首次提出“三支柱”养老金制度改革模式,内核是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养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