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时间银行 让互助养老“增值”

「本文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图一: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养老助残服务中心志愿者带双目失明的老人到医院看病。    编者按 我们身边处处有银行,但你听说过“时间银行”吗?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后,公益时间可存入“时间银行”,未来为自己或者亲人兑换相同时长的养老服务。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时间银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服务资源不足的难题。   目前,这种新型互助养老模式在全国各地开花,为推动“时间银行”可持续发展,加强监管、统一运行标准迫在眉睫,同时随着“时间银行”迅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通存通兑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报记者 孙燕明   10月25日、26日连续两天,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养老助残服务中心的两名低龄老年人志愿者送李女士到医院就医,为老人解决了无法就医的实际困难。今年65岁的李女士是位孤寡老人,双眼基本失明并患有高血压,该服务中心的志愿者经常为李女士提供陪伴、就医、送药、灭蟑螂、做家务等服务。这种通过低龄老年志愿者照顾高龄老年人而换取今后被人照顾机会的互助养老模式,被称为“时间银行”,目前正在全国多地推行。   由于“时间银行”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经费的可持续性一直是制约各地“时间银行”发展的难题。对于这种新型养老服务如何持续,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首席专家陈功教授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建议,我国可以适时建立“时间银行”联盟或总行等类似机构,可由相关部委作为监督方和行政资源提供方,让企业作为公益资源提供方,委托社会力量作为实体运营方,营造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协同参与共建“时间银行”的良好氛围。  有效缓解养老照料体系压力   “时间银行”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精神。   养老“时间银行”是指志愿者在完成志愿服务后,由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管理机构将志愿服务的各项信息进行记录,并将志愿服务时间储蓄起来。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运行机制和积分规则,在志愿者或其直系亲属需要帮助时,为其提供与之相对应的回馈服务或者实物。对于既有养老需求,身体又较好的低龄老年人来说,“时间银行”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新型养老方式。   1998年,上海市政府在虹口区和静安区试行“时间储蓄”式互助服务。随后,“时间银行”在广州、北京、南京、杭州等一二线城市建立。近几年,随着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扶持,陕西、四川、甘肃等西部省份一些大中城市也开设了“时间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