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被“套牢”的养老梦:银发族还能以房养老吗?

签完合同,业务员带魏女士去不动产登记中心抵押房子给小贷公司,引导魏女士按其指引操作签字。第二天,魏女士收到2笔借款,合计1200万元,普伴公司业务员要求魏女士将钱转给普伴关联账户,称“为了财务走账”。

同为普伴公司“稳贷宝”受害人的李先生,也发现事情不对劲。办手续前,业务员从未提及放款方信息,直到在公证处签借款合同时,与某小贷公司的借款合同赫然出现。李先生咨询业务人员得到的答复是:那是普伴公司的合作机构,签约不过是走流程,借款利息由普伴公司代偿,投资人只管安心收利息。

最终,普伴公司爆雷事件涉案资金12亿元,众多投资者深陷其中。

全国老龄办、公安部、民政部、中国银保监会早前联合发布的“关于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中,提到四类当前养老领域的非法集资表现形式,以宣称“以房养老”为名非法集资位列其中:一些企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打着“以房养老”的旗号,通过召开推介会、社区宣传等方式,诱使老年人签订“借贷”或者变相“借贷”“抵押”“担保”等相关协议,抵押房屋以获得出借资金,再将资金购买其“理财产品”并承诺给付高额利息等进行非法集资。

多地出手打击骗局

这些老人的遭遇,背后是打着“以房养老”旗号、非法吸存的骗局。此前,北京市打击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曾对“以房养老”为名的非法集资骗局与陷阱,进行过案例式的揭底。

北京市打击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不少公司利用国家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打着“以房养老”旗号,未经有关部门批准,通过召开推介会、社区宣传等方式,为投资人指引并陪同办理相关手续及签署所谓的《房屋抵押合同》《借款合同》,诱使老年人抵押房屋以获得出借资金,再将所获资金购买其“理财产品”并承诺给付高额利息。

“此类公司和团伙通常会以某理财公司代理人或业务员的身份向老年人介绍理财产品,说服老人通过抵押房产获得抵押款进而投资所谓的理财产品,承诺老人4%~6%左右的年化收益;而另一面,此类公司和团伙又会将老人的房产抵押给第三方,并许给第三方12%~24%的高额利息,最后在收取足够抵押款后携款跑路。”北京市打击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此类案例危害性具体解释道,“由于抵押合同主体分别是老人与第三方,因此,抵押房产的老年人通常成为第三方讨债的对象。”

在“以房养老”的非法集资案件中,不法分子宣传“优质项目”,做出诱人的虚假承诺,采取饥饿营销方法制造出项目火爆、抢手的假象。当投资者眼中只有高收益、高回报时,本金已岌岌可危。此类骗局也成为多地打击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