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养老问题专家、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和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刚刚结束了一次调研。“我们发现,现在关注养老规划的人比我们想象的要年轻,30多岁到40岁出头是高峰,而且他们首先关心的是父母怎么养老,然后才是自己怎么养老。”
面对这一结果,杨燕绥表示,“我们非常感动,理性孝心是这次调研非常重要的亮点。”
日前,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发展指数课题组、大家保险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显示,从年龄来看,50至59岁群体中48%的人已经开始养老规划并付诸行动,40至49岁群体中有养老规划和行动的占比为44%,尽管在30至39岁群体中有养老行动的占比仅为39%,但九成已经开始养老规划。
其他年龄段进行养老规划人数也接近80%,很多人呈现出“我做好了养父母的准备,但不指望子女养我”的态度。
“调研显示,已经为买养老社区做准备的人群年龄高峰在43到45岁左右,其中79%是首先为父母着想,所以我们才叫理性孝心,先给父母做规划,然后再考虑自己怎么办。”2021年12月23日,杨燕绥在中新社国是论坛主办的“城心养老:养老新趋势”专题论坛上如是表示,其中45.6%的人是在父母生病时,开始考虑养老问题的。
2021年11月18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显示,各地要统筹老龄事业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相关部门要用好有关资金和资源,积极支持老龄工作。
《意见》明确提出,“研究制定住房等支持政策,完善阶梯电价、水价、气价政策,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对赡养负担重的零就业家庭成员,按规定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
同时,《意见》还明确,“落实相关财税支持政策,鼓励各类公益性社会组织或慈善组织加大对老龄事业投入。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活动,将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情况纳入文明城市评选的重要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这是一个重要概念,提出支持养老机构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务,将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培训纳入政府采购养老项目的计划等。
据了解,《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对各种养老形式进行了统计分析,被访人主要来自一线或者准一线及二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