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在家养老(家人照料为主)”费用最低,平均每人花费6665元/月。而“在家养老(机构提供上门服务)”是指社区/相关组织能提供上门服务或家里按养老机构的标准配置,由专业的机构提供上门服务,由于增加了专业机构的服务,受访者预期平均每人花费8045元/月。
此外,“社区养老(日间照护服务)”指晚上住在自己家,白天在家附近的社区照料中心,由中心提供白天的照护。这种养老方式预期平均每人花费7652元/月。
而“社区养老(入住照料中心)”指住到家附近的社区照料中心,由照料中心提供所有的照护;由于照料中心提供全部服务,受访者预计费用增加,平均每人预期花费7942元/月。
价格相对昂贵的“机构养老(不含旅居和海外养老)”,平均每人花费9285元/月。“旅居养老(异地养老机构)”指在不同季节不同地方的养老机构短期居住,边旅游边养老,受访者预期平均每人花费11246元/月。
价格最贵的是“海外养老(境外养老机构)”,平均每人花费15563元/月。
有趣的是,通过调查数据交叉分析,研究人员发现,随着受访者学历的提高,选择养老方式的预期月花费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博士学历人群预期15453元/月,为最高,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为7155元/月,为最低,两者相差近一倍。
值得注意的是,与这些来自一线城市、准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统计数字相比,还有一部分人在养老问题上选择空间有限。东北一位养老院的负责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我们当地的下岗职工养老金只有每月2300元,我们的养老院每月费用定在了2100元,他们自己还要留一点。”
“老龄化是个必然的趋势,一代比一代寿命要长,养老要过得好,就应该在年轻的时候注重投资养老金融工具。我们应该学会用金融工具去应对我们的人口老龄化,否则攒下的一点积蓄,过20年、30年后的价值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投资是很重要的,从现在开始就要为老龄化做一些准备。”郑秉文表示。
郑秉文一直倡导养老保险基金进行长期投资,只有通过投资才能保障资金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老年人并不把退休金作为唯一资金来源。统计显示,养老费用来源存在差异:“70后/80后”大多靠理财、保险,“50后/60后”大部分靠存款和国债。“80后”依靠“理财”者多,通过出租或出售“房产”补充养老费用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年轻一族已经不像老一代人群那样对房产投入有较深“感情”,而是认为房产只是一项投资。
此外,高收入人群的资产管理比较均衡,养老费用的来源包括“理财、存款、保险收益”比例均高于其他人群,对“子女供养”的依赖度也低于其他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