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银发经济崛起!养老如何更“智慧”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刘彦华
智慧养老在技术应用层面有三大特征,即智能设备的精准数据采集,以5G、物联网技术实现迅速无延时的连接,以及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干预。如今,不仅互联网、家电、硬件厂商等企业纷纷入局,运营商亦在重兵布阵。
刚需业内人士表示,智慧养老市场将迎来新的机遇,面对独居老人,家庭安防是最大刚需。图片/TUCHONG
年过七旬的“小老人”陪着90多岁的“老老人”在社区里散步,这将会是未来几年里常见的场景。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每个人都期盼的美好愿景。但是,随着中国加速进入老龄社会,高龄化、少子化与空巢孤老问题突出,养儿防老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减弱,社会机构养老负荷有限,传统养老模式受到很大挑战。
不过,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智慧养老这种新型养老模式开辟了新的道路。将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应用于养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护理人员数量供应不足、养老机构费用过高、空巢独居老人照顾不足等问题,从而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从照护困境说起
“每天晚饭后,我都得陪着父亲在小区里转悠半个小时。”和《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对话的是陈晓,她已是一位72岁的白发老人。她对记者说,按理,她也是一个需要儿女照顾的老人了,但是,女儿也接近50岁,有自己的孩子和工作。“他们一大堆的事情,怎么顾得了我呢?更别说我90多岁的老父亲了。”
“我现在身体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再过几年,自己的未来都不知道如何,更别谈已年近百岁的老父亲。”陈晓不敢对未来有过多的期许,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然而,陈晓这样的状况不是个例。老龄化,让需要照护的人口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机构养老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老人的选择。
早在10年前,《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就曾对养老机构做过一个调查:公立养老院,价格合理,人满为患,入院需排队两三年;民营养老院,价格高昂,服务标准不统一,不确定因素太多。10年过去了,问题依然。
但是,养老机构还是极大地缓解了照护者的压力。中国现有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他们所涉及的家庭照护者有上亿人。随着老龄化加深,这个群体还会继续增大,但是人们并未对此做好准备。
得益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疾病防治的种种突破,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在持续提高。199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68岁,2020年,提高到了77.3岁,到2050年,这个数据将超过85岁。
长寿的另一端是照护难题。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面临如此庞大的人口老龄化,此前我们没有任何经验,也未能清楚地知道这将是怎样的一场照护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