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3日~27日,由《中国经营报》与中经未来主办的“2020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周”在北京举行。作为年会周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1月27日举行的“2020中国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与大家一道探索中国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路径,思考未来格局,为健康中国共谋良策。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医药创新和全球化
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
中国企业创新为了什么?中国企业进行创新,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一定是先聚焦中国的临床需求。复星有一句话,叫高质量、可负担的创新,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可负担,是要让我们的民众、患者可负担,同时要平衡创新的成本。
疫情与中美关系下 中国制药全球化的新思考
百济神州总裁吴晓滨:
五年前我们国家不缺药,但是缺创新药,国外的药进来的时候虽然救了病人,但是价格非常高,老百姓的可持续性、可负担性和可及性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但近几年的大幅度改革,极大的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所以中国的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蓬勃发展,发展的非常快。
圆桌论坛
公立医院与公共卫生体系构建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副院长孙振学:
传染病的控制大方面来讲就是两方面:防和控。医院是以“控”为主,必须建立一个警报机制,所有的传染病病人到医院就诊,不管是急诊也好,发热门诊也好,所有的链条都要从第一个接诊人传下去,保证这个病人在有限的控制范围内不具备向外传播的状态,这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副院长陈国强:
以前我国在疫情控制方面的能力比较弱,大家原来也不重视传染病的问题。未来,我们要不断地灌输防控传染病的概念,医院也要在技术防控方面做一些准备。现在很多医院把安防和体温监测安排在门口,发烧病人就诊都安排到发热门诊,(类似措施)一定要成为一个常态化的手段来落实,这在未来有可能防止其它传染病的流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病中心主任王洪武:
经历几次大的突发事件后,我们国家的公共卫生防治体系逐渐完善,应急反应能力也迅速提高。另外,科技实力也推动公共卫生领域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大数据技术。
当然,有些大数据还没有充分地利用,比如我们如果发现某一个病的看病人数突然增加,可能就是某个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如果通过大数据做一些分析,让政府部门快速地制定应急措施,可能损失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急诊科主任兼医务处长马剡芳:
后疫情时代防控结合,大家一定要专业、理智地看待传染病的问题,因为这是长期存在的。普通的公立医院为人民的健康服务,传染病以外的病还要继续看,加强传染病防控的意识就可以了。不能因为我们看了传染病,其它病就不看了。当然,现在属于应急情况的后期,正好可以梳理这些问题,让它们回归到正常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