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3日~27日,由《中国经营报》与中经未来主办的“2020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周”在北京举行。作为年会周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1月27日举行的“2020中国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与大家一道探索中国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路径,思考未来格局,为健康中国共谋良策。
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主任赵斌:
医院既要肩负疫情期间传染病的应急救治能力,也要继续担当它在非疫情时期作为一个医院的责任。如何协调好这个关系,可能是后疫情时期非传染病医院需要关注的。
后疫情时期,通过各种手段做好发热门诊的管理,就可能保证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能在第一时间被留在发热门诊。一旦传染病进到公共区域,不管是病房也好,门诊也好,会对医院造成方方面面的影响,就可能导致医院封闭,这不仅会给医院带来损失,还会给老百姓的常规疾病医疗带来困扰。
公卫事件下医疗急救体系的建设与管理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党总支书记王保国:
急诊科大夫都是有奉献精神的,是一个疫情的前哨。现在我们的急诊、发热门诊等科室的人员,要有疫情意识,不单单是新冠,还有其它的传染病,或者一些特殊疾病,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病人就医。所以说急诊科大夫永远是一个哨点,要有责任感,要有分析能力,要有上报的责任,才能把哨点做好。
华润医疗集团北京健宫医院副院长刘丹:
大家都知道大部分的发热门诊都归属在急诊科管理,也就是说如果传染病医院是主战场,我们每一家医院的急诊都是最前线。最前线考验的就是医院对于整个急诊科的重视程度,你的组织应变能力,你的信息系统,人才队伍、设备设施是否能够快速的识别反应。
北京宣武医院急诊外科主任、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李力卓:
作为急诊医生要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医学的科普和普及。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患者生病时不再有家人陪伴,很多都是隔离治疗,类似于发达国家完全隔离性的看病。如何把这种国外的“冰冷”医学和我们的“温暖”医学进行一种人文的结合,是对急诊医生在处理医患关系时提出的一个挑战。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急诊科主任单毅:
现在很多急诊医生还是把重心专注于专科化的治疗提升自己的诊疗能力。但是急诊作为医院和院前环境的桥梁,更多的应该发挥院前急救的普及作用。
对于公众,急诊医生是最适合进行公众健康教育的医生,因为他面临的病例多种多样,情况多种多样。其实很多急诊医生都有这个能力,如果他们能够意识到,更多的急诊医生肯花时间、精力进行公众的普及,这是很好的事情。
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院长助理单志刚:
关于除颤仪(AED)放在地铁上这件事,实际上不少企业家也在做,但仍有几个困难,比如AED放在地铁了,谁会用,怎么操作,这都是问题。还有怎么培训,这也是一个问题。只有会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