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宏观 | 岁月不饶人,养老金融何以饶过岁月?

今年国庆节前,长三角服务业联盟在上海的一家养老中心召开会议,我们顺便进行了调研,发现养老存在不少问题:
对养老认识不足。发现谁都知道养老事业要重视,但养老事业又是一块“硬骨头”。总体来看,社会各界对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方向逐渐达成了共识,未来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第二和第三支柱养老金,建立养老金的市场化投资运营体系,逐步降低企业缴费负担等。在养老金资产管理方面,普遍认为养老金将是资产管理行业的蓝海。美国约24.7万亿美元的市场化运营的养老金中,90%以上用于投资。我国养老金现有存量已经超过5万亿元,到2020 年我国养老金市场有望达到10万亿元。即便如此,我国养老金占GDP 的比例也不到20%,与OECD国家平均80%的水平相差甚远,可见我国养老资产管理行业空间巨大。因此,目前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高度重视养老资产管理,纷纷将其视为未来战略发展方向。
养老金融刚刚破题。政策引导性不够完善,对利用政策水准还不到位。有银行提出“养老金融服务专家”发展目标,并通过养老金融支行、养老金融专卖店等形式开发针对老年人的专属金融服务。总体来看,各金融机构才刚探索养老服务金融,并逐渐考虑将其与养老资产管理、养老服务业融合。保险业也建立了专门养老服务机构,介入养老社区、养老照护等领域。
养老产业发展滞后。大部分没有专业人才、专业技术等,医养、康养理念混杂,教育培训不到位。一方面,有赚快钱、轻松钱的心理,普遍性发展浮躁。老年人处于经济收入的收缩阶段,消费能力有限,决定了大部分养老行业只能微利经营,美、日等国养老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仅在5%上下,对金融资本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企业负重前行,被资本拖累,不能正常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我国养老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盈利状况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也影响了资本的参与意愿。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养老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顶层设计很重要,人才是第一要素。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推动消费回升”提及“发展养老服务”。时下,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养老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质生活不足时的被动养老,正逐渐向丰富老年生活的主动“享老”转变。在这里,我提出“1236”的对策方案, 供参考:
“1”是养老服务与产业配套得“齐步走”。除养老金外,养老服务的可得性和养老产业的支撑,也是社会关注的重点。
目前,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人,随着家庭小型化、空巢化以及快速的城镇化和人口流动,越来越多家庭面临照料者缺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