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广东养老床位已近50万张 将创新打造养老“湾区模式”

羊城晚报: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广东在推进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哪些成效?

卓志强:广东始终高度重视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覆盖面广、创新性强、含金量高的实政策,推出了一揽子便民、利民、惠民的硬措施,创新改革社会救助制度,织密织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安全网。

民生保障指标持续增长。广东底线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位居全国前列。2020年10月,全省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41.53万人,月人均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870元、712元,年均增长11%、12%;特困人员22.47万人,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标准分别为月人均1414元、1150元,基本生活供养标准年均增长16%;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孤儿最低养育标准每月1820元和1110元,较2016年涨幅均超35%;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75元、235元,连续年增幅5%。

兜底保障范围持续扩大。将低保覆盖范围从收入型贫困家庭向因病、因残、因学等刚性支出负担过重、影响基本生活的支出型贫困家庭扩展。进一步扩大临时救助范围,从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向所有在广东发生急难的困难群众拓展,今年1-10月,全省共实施临时救助近20万人次。扎实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保护工作,今年以来,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7万人次,帮助1363名滞留流浪乞讨人员成功寻亲,寻亲成功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信息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建设完善省核对信息系统,形成纵向连接部、省、市、县、镇五级,横向连接各个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综合性信息系统网络;创新在“粤省事”上线低保、特困救助供养在线申请、群众自助寻亲和全省救助管理站查询服务,实现救助申请和资讯查询“零跑动”;开通异地受理全省通办功能,困难群众可向全省任一社会救助服务窗口提交救助申请,进一步提高便民举措。

儿童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建立省级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综合改革,推动儿童福利机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试点,全力建设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现有儿童福利机构106家,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130家,配备村(居)儿童主任27240名,镇(街)儿童督导员1788名,初步搭建了县(市、区)、街道(乡镇)、村(居)三级儿童服务工作网络。开通“护童之声”困境儿童24小时服务热线。持续开展“政策宣讲进村居”“牵手行动”,组织350家社会组织深入15个地市开展关爱帮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