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业提质增效。加快慈善事业发展步伐,目前全省慈善组织1326家(全国第一),公募慈善组织151家(全国第三),慈善信托37单、资金6.8亿元。连续十年举办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组织承办三届中国慈展会,搭建起全国性慈善交流平台。全面推进《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修订工作,推动广东志愿工作提质增效。截至9月底,全省注册志愿者近1300万人,志愿服务超过5.9亿小时。
广州各村(社区)实现城乡基层居民议事厅全覆盖
[谈脱贫攻坚]
91.2万人纳入兜底保障范围
湛江218条贫困村100%出列
羊城晚报: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广东民政系统在落实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怎样的效果?下一步如何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卓志强:今年以来,广东各级民政部门实施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守好脱贫攻坚战“最后一道防线”,综合采取各项救助措施,兜住特殊群体的生活保障、服务保障需求底线,确保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目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已有44.98万户、91.2万人纳入兜底保障范围,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民政部门开展全省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及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入户核查,累计入户调查751443户,入户率达96.71%。此外,全面开展脱贫攻坚督导工作,对14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地市的16个县(市、区)进行实地督导。全力推进挂牌督战湛江市脱贫攻坚工作,推动实现81671户贫困户100%脱贫,218条贫困村100%出列。
下一步,广东民政系统将切实履行脱贫攻坚兜底保障职责,坚决执行“四个不摘”,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功能;积极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推动形成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相互配合的良性互动格局。一是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坚决全面清理受过刑事处罚、存在“村霸”、涉黑涉恶问题等不适宜继续担任职务的村干部,稳妥有序推进2021年换届选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支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工作队伍。二是完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大力推进“村民议事厅”建设,深化村(居)务公开“五化”创建活动,推进村民小组“五有”规范化建设,将党的领导全面延伸到农村基层。三是开展示范试点工作。指导江门市江海区开展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工作、梅州蕉岭县开展国家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创建,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新路径。开展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机制建设省级创新示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